皇冠体育

首页

【设计杂志】《设计》专访|任文东:一花独“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源”

1668646199214.png

专访视频链接:http://t.dlpu.edu.cn/35b5994f6a50165e87b85dd32812850e

  任文东,大连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设计学教指委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评审专家。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特聘教授,辽宁省十大优秀青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大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十大杰出青年,英国皇家艺术研究会会员,英国南普顿大学客座教授,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外审官。荣获首届新西兰室内设计大赛大奖,光华龙腾奖2017中国装饰设计业行业贡献金质奖章,中国室内设计优秀著作奖。主持大连市规划展示中心、大连市地铁1、2号线站厅、大连星海广场(绿化)等设计项目。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第五卷。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学院在环境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
  任文东: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创建于1985年,是我国较早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院校之一。艺术类办学依托艺术设计学院、服装学院、南安普顿国际学院三个学院。拥有设计学、美术学、纺织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设计、风景园林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摄影、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雕塑、风景园林、数字媒体设计、美术学、文化产业管理、艺术与科技等12个专业。三个学院教职员工共计310余人,艺术类学生在校生总量达5300人(其中本科生4600人,研究生700人)。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资源和国家级教师团队,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国十大时装名校等多项称号。拥有东北唯一的服装博物馆——大连服装博物馆。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个专业入选2018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4个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大连工业大学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的设计类专业教育项目,是国内首个与世界百强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4+0项目。以“双学籍”“4+0”“双证书”模式,高标准开展合作办学。

微信图片_20221117085541.jpg

由教育部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指导和研讨设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范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历了三十多年有序的系列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在专业科学理念、专业方向、培养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发展成构筑专业学科体系的“生态理念”,以艺术与科技融合为内涵、以创意思维与专业实践共生为目标、以国际合作与教师培训为依托、创建教学方式的多维组织等专业改革和建设效果。特色具体体现在:
  1.构筑专业学科体系的“生态理念”:自1995年起,本专业作为学院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要专业,参与学院学科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专业教学共享的建设、多学科教学体系的构筑,形成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形态体系课程,至今作为大一同学的大类平台课依然保留,学院各专业全面推行生态理念的教学体系课程。
  2.以艺术与科技融合为内涵:确立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动了“院级平台跨专业艺术融合,校级平台跨学科科技融合,国内外行业平台艺术与科技融合”。从2012年专业培养方案起,将实践教学比例提升为30%,进一步为实践教学中艺术与科技融合提供学时保证,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注重以创意为先、实训为辅、艺工结合、科技融入的设计服务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成功举办中国首届国际大学生艺术与科技节,吸引了美国、法国、英国等多国知名高校参加。
  3.以创意思维与专业实践共生为理念:在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部分确立“一课两线”教学思路,以创意思维与专业实践共生为目标,强调创意思维的成长型培养与专业实践的辅助型培养,构建完整的课程生态圈。在专业实践环节充分发挥校级教学生态圈作用,积极为学生搭建跨学科专业辅助学习平台。
  在教学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思维,并取得显著成效。我专业学生不仅在大创比赛中屡获佳绩,并有部分毕业生获得大连市创业基金的扶持,独立创业。与大连市政府共同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在校学生提供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
  4.以国际合作与教师培训为依托:充分把握国际合作办学的历史机遇,以辽宁省首个获批的中英“2+2”合作办学项目为契机,全面扩大环境设计专业国际交流、合作范围,丰富交流、合作形式。截止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法国、芬兰等国签订了国际教学合作协议。2012年4月正式启动“师生欧洲访学培训计划”,培训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覆盖率近80%。
  法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生留法提供了便利平台,比如:2014年,我专业到法国学生17余人次,占学生总数的12%。本专业大力推进的“毕业设计国际化模式”,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新途径。我系教师目前为2021年商请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承担双语授课或全英文授课的任务,积极推进了艺术类留学生的在华数量,同时对专业质量的高阶提升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5.创新教学方式的“多维组织”:本专业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方面,注重“全息”,交流交换过程中的全面信息,开展多渠道、多媒介、多层面、多方式的教学。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服从于人才素质培养。以全面推广课题训练、讨论式、赛事实践等教学方法为载体,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
  经历多年的重点研究与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方面形成“知识原理、例题解析、能力训练和考核评价”教学过程的全面设置;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上形成了案例演示、互动讨论、工作室赛事实践引导等方法手段的多样组合;在教学模式研究上,进行了知识性、认知性、能力性和情感性的设置分析。多维教学的建立,使得学生获得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和专业情感的建立,近期学生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奖项,获得国内专业赛事的大奖。

640.jpg

与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联合举办“室内装饰设计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启动会及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研讨会”。

  《设计》: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学科的发展优势是什么?存在哪些方面的劣势?
  任文东:优势在于,环境设计专业体现了大连工业大学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依托学校以工为主的背景,坚持以“专业创新、校内协作、社会联动、国际融合”为原则,同时也是主动适应辽宁省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需要的体现。
  自1995年创建以来,环境设计专业明确专业定位,2009年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012年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在原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建筑空间设计方向;2013年由于艺术学科上升为独立学科门类,设计学变为一级学科,专业名称就此更名为环境设计,在辽宁省教育厅公布的2014年我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中,本专业综合排名第一名。在2015年之后,先后获得了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特色专业与省转型示范专业,特别是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试点,在东北地区的设计类专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组织的“室内6+”联合毕业设计中,代表东北地区高校参加了整个华东地区的毕业设计的联合答辩,皇冠体育:两个团队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环境设计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5位,全部是“双师型”教师,都具有丰富的科研与实践经历,具有主持省市纵向项目和实践设计项目的经验和能力,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其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分委会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辽宁省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等,还有公司的设计总监。具备完备的科研与教学能力以及校企协同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教授环节设计与实践工作室以及校外多个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构成环境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在学校工、理、艺、文、管、经六大学科门类交叉发展的专业背景下,自专业建设27年来,已有22届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几千余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为服务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然,每个院校及专业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等因素的不同,会有自己地区独具的特色和优势,诚然也会存在于不利的一面,我们的专业也不例外,例如在与国际相关专业最新发展动态方面的同步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延迟性。尤其现在受疫情影响,国际最新动态的交流仅限于线上参见会议与讲座等形式,对于重大国际会议及期刊的发表机会还是相对少些,希望以后会有所改进。

640.jpg

与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举办东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联合毕业设计报告会。

  《设计》: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协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任文东: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专业,包含了建筑学、物理学、美学、工程学、美术设计以及景观园林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涉及艺术、生态、文化、社会学等综合性学科,比如:室内设计、风景园林、城市与建筑设计、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形成了更加丰富立体的环境设计体系,学科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性。因此,多学科交叉发展对环境设计的发展而言本就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促进其顺利发展的必然途径。
  环境设计跨学科和交叉的特点决定了其师资。师资队伍的组建应基本包括成规建筑、室内景观、公共艺术等类型师。我们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源于工科院校、艺术类相关院校,外聘具有实际经验的企业导师,同时还有一定的人文专业背景的教师也经常参与课程教学与课题项目中。
  在课程的设置中,本专业积极推进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合作。例如《环境照明设计》课程,多年来一直和信息学院的照明专业合作,本专业的教师从艺术的角度讲解各种照明在空间的设计方法及经典案例赏析,而信息学院的教师从技术的角度讲解照明的应用原理。同时,我们也会结合实践教学,聘请企业导师讲解各种灯具在各类空间类型中的应用效果。如此一来,在加强了与艺术设计其他专业的合作,搭建以环境设计为龙头的空间整体艺术设计平台的同时,还创了设集教学、社会实践、创新活动、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多功能特色创意产业实践教学平台,充分保证了本专业与其他交叉专业的协同合作关系。
  再比如,2019年,专业也曾联合大连电视台《我的家美美哒》栏目组,结合大四课程《环境设计专题》全面开展工作营的形式,从第一期的《师兄有约》讲座后, 利用恒大帝景售楼处改建项目作为课程题目,综合学校教师和社会设计师的专业指导,强化学生在材料、造价、工程等方面的实务能力,让学生突破图纸的界限,走入现实,体验全流程、全环节的项目过程,使其充分理解设计的意义与价值。电视台方面利用自身优势,不仅达到了记录整个过程,制作做成短片,完成了课程的特殊上课方式,同时也积极推进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针对环境设计的交叉特性研究也需要扭转传统的思维,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促进学科间的积极融合。比如:在今年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中,还计划与学校的各个相关学院的相关学科,建立跨学科的生态团队,发挥各自优势,组建强强联合的协同合作团队,以此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
  今后,专业将继续拓展与校内外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协作,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和跨专业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增强大学生实践阅历。

640.jpg

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办学毕业设计展是进行办学成果校验的重要方式。

  《设计》: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什么?希望给学生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毕业设计线上展示和线下展示的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有何侧重?是否有助于设计成果渗入社会层面起到积极作用?
  任文东:今年毕业设计的主题是“万物洪纤俱夏长,九天宽大遍春生”。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22届优秀毕业作品展在这个夏天如约而至。 本次毕业作品展的主题为“开源”(Open Source)。开源,汉语解释意为“开始出现河流的源头”。数字时代常被用为“开放源代码”,也指开源系统的开放、接纳、包容和发展。
  “开”,姿态,意味着艺术设计学院的各个学科,各个专业,艺术观念更加前沿,教学研究更加交融,创作实践更加开放。“源”,理念,彰显着艺术设计学院在后疫情时代,希望学生秉承艺术设计本源,不忘初心;学院大力推进学科学院建设,务实发展。
  此次线上毕业设计展示的要求较于线下展示侧重有所不同。以往的线下展示除了具有必须的答辩环节外,对于优秀毕业生的展示,多以实物的展示方式,或在学院的一楼展厅,或在城市规划展示中心这样专业的空间进行全方面动态加静态的展示方式。
  但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采用了线上的答辩方式,较之常规的线下有了皇冠体育的要求和变化。一是本次答辩时间较以往延长了很多,保证了参与答辩的学生得到充分展示。在历时2整天的答辩工作,教师们都能按标准严格把关及检验到位。二是参与教师数增加,保证了答辩成绩的公平公正。全系27名专职教师积极参与,评优组分为2个小组,普通组分为4个小组进行。三是全视频展示,能够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有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
  对于设计成果渗入社会层面是这样理解的:由于艺术设计学院2022届优秀毕业作品展,深入践行大连工业大学经营、系统、生态三大理念,聚焦推进“内涵质量提升”和“发展维度拓展”两大“工程”,以艺术之光,领时代之先,彰风华之志,铸民族之魂。开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之源,开新技术、新文化、新工科、新艺科与时俱进之源,开服务于地方、服务于社会、助推发展之源。这也顺应了今年的主题: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源”!

640.jpg

注重加强培养数字时代学生手绘图纸的基本能力。
作者:徐艺天  
指导教师:任文东

  《设计》:毕业设计是偏向概念性设计还是企业项目的需求多?如何平衡获奖、实践项目、教学主题?
  任文东: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计划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目前,毕业设计的选题以企业的实际项目居多,这也顺应了我们工业大学的应用型大学定位,我们在毕设的选题中也充分注意到这一点,积极选择具有实践价值且实际发生的项目进行有价值的尝试。
  学生会从前期的区位分析,人群分析,气候条件等一系列的因素入手,从概念草图到方案图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再到效果图表现,有时也会增加视频、模型、音乐等手段,全方位地展示毕业成果,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图纸制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一系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能力需求。
  参加比赛对学校及参赛师生而言,不仅能使其荣誉价值、品牌价值、辐射价值,后续发展价值是巨大的,而且也会垫高教师及学生的成长的台阶。我们通常会结合教学主题,选择与课程相关的比赛,布置在学生的作业中,这样,既结合了比赛的要求,深化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达到比赛的标准和要求,锻炼了自己,达到双赢的目的,平衡比赛和教学的关系。
  同时,我们会结合课程要求,参与真正的实践项目。我们有的课程,本身就是校企合作课程。我们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以及企业在行业专业方面的技术优势。例如:专业核心课程如《环境设计专题》等课程的部分实践实验内容,由学院任课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设计、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有了企业工程师的直接参与,有了生产实际内容的充实,设计开发和生产制造的知识和技能就会带到课堂上来,学生能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根据企业本身具有的实际项目,渗入到教学中,以此达到实践与教学的平衡。

640.png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新农村建设题材的设计。《钢的根——老东北乡镇改造》  
作者:李德志 彭楚璇
指导教师:高巍 张瑞峰

  《设计》:您认为学生们在设计中应该如何协调“国际化”和“本土化”?如何树立起基于文化自信的设计自信?
  任文东:中国正经历着高速的发展,建设速度是相当快的。库哈斯曾描述中国的建筑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最少的报酬设计了最大的量。因此,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设计不能一味追随,要主动去独立思考、观察,协调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避免只从建筑形式和风格来看待建筑现代化。大多学生不假思索地把建筑的现代性等同于钢结构、玻璃幕墙、快速电梯之类的东西,仅仅是注意到了单纯物质的层面。这仅仅是本土化与国际化形成的表面,没有真正体现建筑的艺术性,要协调“国际化”和“本土化”,应该考虑从独特的地域条件、现代精神与风格、独特的文化背景等方面来解决。
  另一方面,在顺应国际化的同时,应尊重本土化的建设,理解文化的真正内涵。我们经常告诫学生,要在设计中深挖设计筑文化的内涵,探求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协调发展。就像法国建筑师让·诺维尔设计的阿拉伯世界研究所,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该建筑在巴黎的塞纳河岸,远远望去,具有国际化的玻璃幕墙的特征,但其实它是高技术的建筑,着力表现钢和玻璃这两种现代材料以及相应的建造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它除了表现现代建筑最新的科技成果以及建筑结构和工艺的新成就外,还极力在高技术中体现阿拉伯文化的传统特征。其南立面的“光圈”装置,不仅是一种采光方面的技术措施,也是阿拉伯文化极好的隐喻。“光圈”排列组成的图案,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强烈的民族特色的阿拉伯图案,这就很好地协调了国家化和本土化的关系。
  我们说,对于建筑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单一选择都是错误的,均有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单纯选择本土化必将导致建筑文化的封闭;一味追求国际化,则只能昙花一现,难以持续开发。中国要开放,不开放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国的建筑实践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互动过程中逐步改进。在向外看的同时也要向内看,更要向前看,寻求新的可能性。直击本土化与国际化,建设建筑现代化。

640.jpg

注重训练学生设计过程与形式表达的完整性。
作者:白儒雅、程永琪  
指导教师:杨静

  中国建筑几千年的发展,集聚了数十个特色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形成了内涵精深、艺术丰富的建筑文化体系。现在确实也存在背离设计自信的现象:当前一些建筑文化与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与民族文化越来越远,与大自然越来越远。建筑设计中急功近利、追求浮华、硬搬西化、不求创新之风盛行。
  针对当前一些城市建筑存在的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传承堪忧等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皇冠体育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提出新建筑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重新审视建筑设计方针树立正确的城市建筑导向。
  同时,国家领导人也提出“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纲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逐渐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做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不能只看其表面,而面对全球化,中国方方面面都在协同国际接轨,设计文化也应顺应潮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设计精华和世界设计文化相结合,创造出跨越文化的新设计来。
  我们更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树立设计自信,应始终坚持建筑创作的自主性,在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中树立自信,勇于实践。

0980e03c338c8afd7f782d138b759cf.jpg


来源: 设计杂志 添加时间: 2022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