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4月17日,“工艺·设计·美术·艺术——概念与学科”高端学术论坛在大连工业大学召开,论坛以“多元共建,美美与共”为主题,由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课题组发起,来自深圳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同济大学、北京大学等艺术学领域的10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
杜明致辞
大连工业大学副校长杜明在致辞中表示,大连工业大学非常重视科研发展,希望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对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给予皇冠体育的意见和建议,期待能为国内设计学科研建设贡献力量。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高家骥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从当代手工艺的价值调整、当代手工艺的审美倾向、当代手工艺的实践形态以及前瞻的手工艺实践价值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吕品田强调,当下应该高度重视手工艺学科的独立性,大力提升手工艺的学科地位,为未来的深刻变革做好充分准备。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心峰提出,艺术的体系在历史演进的维度上,区分为古代的、传统的艺术体系与现代的、当下的艺术体系。在空间区隔的维度上,区别为中国的艺术体系与西欧的、西方的艺术体系。引导我们观察工艺在艺术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由工艺演化而来的设计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基本的艺术门类,认为设计日益呈现为一门跨学科、跨媒介、跨艺术门类的、交叉学科特性突出的超巨学科。其未来远景或可发展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侯样祥以中国传统工艺的两个最大优点作为切入点,在关注人的同时关注物,并指出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工艺上都要讲究时间、讲究技术、讲究时节。他认为,求证工艺美术要从本源的角度进行研究,工艺是有思想的。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结合历史影像中的客家服饰工艺基础,介绍了客家服饰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以及浓郁的地方色彩。客家研究是一门“国际显学”,客家服饰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中原汉服为基础,吸收了生活在赣闽粤边区民族的服饰元素,并逐渐适应地理环境而发展起来的艺术结晶。
曹福存作报告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福存深度剖析了传统园林空间中的设计思想,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以及鲜明的个性。通过研究中国园林传统审美意蕴的内涵,探究中国古代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和生态观,为今天的环境建设和生态发展提供具有本土化和民族化经验的借鉴方案。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邹其昌从东西方文化体系发展概况、建构中国当代理论体系的必要性以及中国传统设计理论的文化发展背景等几个方面展开讲解,认为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是国家发展战略内在要求,中国当代设计学发展的顶层设计是要开放与融合,打通古今中外,走出一条真正的融合创新之路。
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张毅图文并茂地分析了日本当代工艺的民族性与当代性,并通过列举日本传统手工艺人工坊的现场考察、传统产业与设计结合的案例,总结19世纪的设计是为了美,20世纪的设计是为了发展,21世纪的设计是为了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近20年来信息社会带来的变革,思考在技术的人性化、科学的向善向好的背景下,艺术与科学如何融合发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指出,我国的设计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此产生的现象为作品同质化现象变得非常严重,当下的“快餐模式”促使我们要重新审视艺术设计的现状。在设计创作时应该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推动艺术设计的创新,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祝帅阐述了设计学的学科沿革,介绍了新版学科目录,提出交叉学科的核心是学科间性,交叉学科本身就是设计学者的核心竞争力。当下艺术学科需要兼顾艺术学理论与具体艺术门类专家的平衡,需要兼顾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主要设计门类和工艺美术、民间手工艺、非遗等中国传统设计门类。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韦宾以实用哲学与百年来的绘画为题,讲述了以20世纪新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以及输入中国的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绘画思潮的影响。在新式教育体制下所形成的作为知识分子的画家,既不同于以往的画工,也不同于以往的士夫画家。他们追求基于西方哲学基础上的“情感表现”而非基于儒释基础上的“道”。
论坛嘉宾合影
与会学者表示,此次论坛主题新颖、内容丰富、亮点良多。期待在大家共同努力推动下,立足新时代,彰显中国美,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更好更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新时代设计学科,构建未来设计学理论体系提供经验与智慧。
此次论坛由大连工业大学、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课题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论坛持续一天,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国内师生近3000人参与。
(文/高家骥 图/常佶)